武當山廟》台南市歸仁武當山上帝廟北極玄天上帝祖廟
《台灣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武當山上帝公廟、武當山真武大帝、武當山玄天上帝》
主祀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的武當山廟,根據《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所記,創立年代遠在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廟名引自中國湖北省武當山,意旨墾拓此地開基建廟的神祈,直接從武當山紫霄殿割香分靈迎請到此地奉祀,並以此紀念是第一座在台灣建廟命名的廟宇。
要談武當山,應該從二仁溪溯源來談。
二仁溪流域(舊稱二層行溪)的開拓過程,有種族的衝突、變遷、融合和戰爭。
二層行溪發源於高雄縣內門鄉,穿經台南縣境,從台南市灣裡西南邊入海,全長62公里。根據明鄭時代的古地圖,從安平到台南之間隔著內海「台江」,台江外圍從北至南有海翁仙、加老灣、隙仔港、一鯤鯓至七鯤鯓等十餘個外海砂汕拱圍著,一直延續到二層行溪河口為止,河口處稱為喜樹港。
根據《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所載,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其後經多次修繕,其沿革如下:
乾隆元年,先民由中國大陸湖北省武當山紫霄殿上帝公分奉香火至本境建廟奉祀,為紀念首座來台灣建廟,乃命名為台灣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清乾隆二十年曾重修一次,廟址原為帶圍汎武當山庄之中心。廟之香境計有十三庄,信徒參拜不絕,香火隆盛,庄社亦繁榮興盛。
由於玄天上帝在此間開基,故地名為開基厝之稱,後來開基厝轉訛為刮豬厝,光復後改為武東村。咸豐九年己未年及光緒二十二年境民均醵金修繕之;民國十二年境民王在壽、葉達等發起修建並主持建醮大典;民國三十六年,由顏添、王德水、黃大鼻、劉天恩、黃吉、黃銀象、陳崑、鄭添丁等發起修建,並隨後舉行祈安清醮。
武當山廟後曾有一棵年逾三百餘年之芒果樹,果樹中莖沈凹約三台尺洞口,三十年前會湧噴黃色泉又稱神水,因其可治百病,且取之不竭神奇傳遍遐邇。
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境內早年崇祀的十三庄,包括窩仔底、刮豬厝、大潭、林仔邊、榕仔腳、埤仔口、圍仔內、過潭仔、府爺(一說富爺)、溝仔尾、公館仔、林墘、大苓等十三庄。歷經歲月變遷,目前只剩存大潭村的大潭和林仔邊兩庄,武東村的刮豬厝(武東)、窩仔底兩庄,其餘九庄街以廢庄。